作者: 李若生 来源: 菏泽日报 发表时间: 2023-04-07 09:45
3月29日,牡丹区王浩屯镇水牛李村文化广场上,鼓声、唢呐声响起,两头麒麟闻声起舞,时而左右摆头,时而匍匐在地,时而腾空跃起,踢腿、舔身,神态各异,翻滚、独立勾脚、采青,热闹非凡。
麒麟舞也称为“武”麒麟,据传最初是中国明代宫廷舞蹈表演。麒麟舞中的麒麟造型,集龙头、鹿身、马蹄、牛尾、狼额于一身,身披五彩鳞甲,舞起来威武生风。每只麒麟由两个人表演,一前一后协力合作完成表演动作。前者腰挎麒麟头,做骑麒麟状,后者在其内做尾部表演。舞动时,一人舞麒麟头,一人舞麒麟尾,两人相互配合,逢年过节人们舞起麒麟,以此来表达迎祥纳福,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景。
“麒麟舞这种古老的艺术表演形式,在咱们水牛李村已经传承了300多年,相传最初为水牛李村三世祖李通所传,目前已经传承11代了。”水牛李村党支部书记李水成告诉记者,在物质生活相对匮乏的年代,“麒麟舞”的存续,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,增强了凝聚力。每逢农闲时节、水牛李人就会敲响锣鼓,舞动麒麟,附近的村民听到锣鼓点,也会赶来观看,来往人员络绎不绝,欢呼声、叫好声不断,大大提高了水牛李村的知名度,麒麟舞也因此名声大噪。
“麒麟头重达12公斤左右,舞动时两人之间的配合要十分默契,一套表演下来要40分钟左右,没有扎实的技艺和良好的体力根本坚持不下来。”今年56岁的李广力是菏泽水牛李麒麟舞非遗项目第十代传人。他介绍,“麒麟舞分为麒麟的扎制技艺和麒麟的表演技艺。传统的扎制方法使用竹木做成骨架后,用宣纸糊好,再用画笔绘出鲜艳的鳞甲等。这样做出的麒麟容易破损,后来民间艺人改进了工艺,竹木做出骨架后,用稀白布包裹好,再用彩色丝绸和镭射纸做出一片片鳞甲。”
而今,水牛李的麒麟舞队有10多人,很多都是年轻人,在新生代、新思维的影响下,麒麟舞已经走出李家祠堂,跨出舞台,用更年轻的方式传播传统的文化。“我们会通过网络平台宣传水牛李麒麟舞,也积极参与到政府组织的非遗保护相关活动中,让更多人认识到麒麟文化。”今年35岁李明旺是水牛李麒麟舞第十一代传人,以李明旺为代表的新生代舞麒麟传承人,正用守正创新的精神传承这门儿不同凡响的艺术。 文/图 记者 李若生